2013年7月18日—7月23日,我有幸参加了省教育厅组织的2013年暑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国内参观考察活动(第三组:河北)的学习考察活动,现小结如下,权当考察报告。
第一站,凌晨来到石家庄,我们参观了省会石家庄城中村改造的样本——东岗怡园社区。社区居委会的相关负责人告诉我们,东岗头村城中村改造项目“东岗怡园”分两期实施,第一期工程于2002年12月完成拆迁,涉及居民132户,一期工程已于2004年9月完工。二期工程规划总建筑面积95万平方米,其中住宅82.66万平方米,公建1.34万平方米,商业面积11万平方米,项目计划总投资20亿元。东岗头居民回迁楼共35栋,建筑面积35.3万平方米,村集体留置底商5万平方米。
这位负责人介绍,二期工程拆迁工作自2006年5月8日开始,于2008年6月28日完毕,历时两年,涉及拆迁户961户,拆迁居民住宅15.27万平方米,集体建筑面积6.7万平方米,搬迁企业15家,职工全部予以妥善安置。腾空土地共计346亩。到2011年东岗头拆迁居民将全部完成回迁,被拆村民将按合同约定如期回迁入住,群众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破旧的村落完成蝶变的同时,文化记忆得到很好保护,在东岗怡园小区内,高出地面被重点“保护”起来的古槐树,与周边新建的高楼相映衬,让这个已然完全都市化的新村显出了与众不同的历史沉淀。小区内,不少老人正坐在楼边的绿地上晒太阳,说起改造后的东岗头,一位老人说,最有价值的古槐留了下来,这让许多东岗头村人都觉得村根留了下来,“东岗头村的这棵大槐树是许多东岗头村人的记忆中不能抹去的一部分,可以说,已经成为这个村的一种重要标志物。”原来的古槐躯干参天,树叶婆娑,就连左邻右舍都能荫凉满院。现在他每天下楼遛弯,都会到这棵老槐树这看一看。这位老人说,当看到老槐树又长出了新芽,他的心里特别高兴。“这是我们最能怀旧的地方。”老人感慨地说,看着老槐树,回忆过去的生活,就会更加珍惜现有的美好生活了。
小区内除了见证东岗头的古槐树外,为了让子孙后代记住村庄的发展史,东岗头村还特意投资400多万元修建了3000多平方米的村史文化广场,编纂了《东岗头村史》,以“编村史、建展馆”的等方式,让东岗头村的“根”以新的形式延续下去。
我们的第二站是,位于河北保定,为了纪念著名的冉庄地道战而建立的冉庄地道战遗址。
冉庄地道战遗址保护区30万平方米,现仍保留着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环境风貌,完整保留着高房工事、牲口槽、地平面、锅台、石头堡、面柜等各种作战工事,并对冉庄抗日村公所、抗日武装委员会等进行了复原陈列,使人如置身于战争岁月。
地下完整保留着当年作战用的地道3000米,以及卡口、翻眼、囚笼、陷阱、地下兵工厂等地下作战设施。
到冉庄地道战遗址旅游,可以看到冉庄地道战纪念馆,这座纪念馆始建于1959年,在这里可以参观冀中冉庄地道战展厅、地道遗址及地下作战设施和地上遗址保护区等。冉庄地道战遗址的地道战展厅修建于1991年,展厅大门处的匾额是由杨成武将军所书写的。展厅内通过高科技的手段向世人展示着当年在这里发生的情景。
第三站,白洋淀是华北平原上最大的淡水湖,位于河北省保定市东约45公里安新县境内。素有“华北明珠”、“北地西湖”之誉,是小兵张嘎故事的发生地,国家5A级旅游景区。
白洋淀是典型的北方湿地,自古以来就以物产丰富著称。它是鸟的王国、鱼的乐园、多种水生植物的博物馆。盛夏时节,每根芦苇从秆到叶都是鲜绿的,绿得闪闪发亮;到了8月,满白洋淀荷花盛开,红白相间,亭亭玉立,层层叠叠的荷花一眼望不到边,如诗如画。
这里有不少名胜古迹,许多帝王曾到此巡游,建有康熙水围行宫、大型游泳场、水上体育乐园、野生动物观赏区景点,并辟几个具有民俗风情的村庄,供游人参观。
游区分六大景区,即鸳鸯岛民俗文化景区、荷花观赏景区、生态游乐景区、休闲娱乐景区、码头观光景区、民俗村观光景区。
白洋淀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地区人民成立了著名的水上游击队“雁翎队”,利用河湖港叉开展游击战争,威震敌胆。抗日游击队“雁翎队”在芦苇迷宫和荷花荡中和日本侵略军捉迷藏,经常将侵略军打得焦头烂额,由此也产生了中国文学以孙犁为代表的“荷花淀派”。
第四站,攀爬险峻的狼牙山。狼牙山坐落在河北省保定市易县西部的太行山东麓,距县城45公里,因其奇峰林立,峥嵘险峻,状若狼牙而得名。以八路军五勇士浴血抗击日寇舍身跳崖而闻名于世。其实,狼牙山还是一座雄险奇伟,景色秀丽的名山。早在两千年前的战国时期,“狼山竞秀”就是当时燕国十景之一。
第五站,西柏坡纪念馆是我们这次考察的重点,以前读过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那篇著名文字,这次实地考察、亲身感受,收获颇多。
西柏坡村始建于唐代,是平山县中部低山区的一个村庄,位于太行山东麓、滹沱河北岸的柏坡岭下。因村北坡岭上翠柏苍郁,并与东柏卜村苇地相对居西,便取名为西柏卜。民国时期,这里更名为西柏坡。西柏坡距平山县城50公里,距河北省会石家庄市90公里,抗日战争时期属晋察冀边区。60多年前,一代伟人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在这里纵横捭阖,运筹帷幄,在这里领导了席卷全国的土地改革运动,指挥了震惊中外的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迎来了共和国的黎明,她是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当年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同志,分别住在村中的农家小院里,在山坡上修了防空洞,以躲避国民党飞机的轰炸。毛泽东的住处位于坡南,分为前院和后院。前院由警卫班驻守,院中有棵老楸树和一个残破的磨盘;后院三房两厅,毛泽东就在这里居住和办公。
坐落在西柏坡的革命历史纪念馆和蜡像馆,以翔实的历史图文资料、遗留的战争物品以及生动的人物形象,让参观者们对革命历史有了近距离的追忆和思索的机会。
2002年党的十六大甫一结束,胡锦涛同志就率领书记处诸同志赴西柏坡,2013年7月上旬,也就是我们团到达的前几天,习近平同志就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问题第三次来了西柏坡,浓浓的喜庆气氛仿佛还在西柏坡弥漫。
参观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尽管党中央驻守于西柏坡的时间不长,刘少奇、朱德率领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落户在这里前后不到两年,毛泽东转战于此也只有短暂的10个月。我们在这里看到的,也只是一些泥砖垒砌的平房,简陋得近乎“原始”的家什,清贫而节俭的生活,但中国共产党人在这个偏僻的农村却做出了惊天动地的伟业,雕刻在中国历史年轮上的则是闪烁着时代光芒的深刻痕迹。更可贵的,是人们在这里还可以从留存的文字和资料中听到一些巨人曾经发出过的声音,就像先辈们谆谆的历史叮咛,始终萦绕于耳,久久难以磨灭。
这是一片红色的美丽的让人深深眷恋的热士,是和井冈山、遵义、瑞金延安齐名的五大革命历史纪念地之一,它的名字是早己连同一个伟大的政党,一个强盛不衰的共和国,震彻寰宇。
在新中国的历史上,西柏坡是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地方。正是西柏坡见证了中国革命最重要的一个转折时期,也正是在西柏坡产生了伟大的西柏坡精神。
西柏坡精神博大精神,内涵丰富,体现的是一种非同寻常的历史必然;包涵着的是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与勇于创新的精神;展现着是实事求是和努力奋斗的优良革命传统。
西柏坡精神产生在一个特殊的革命时期,是被实践证明过的真理,因此她的生命力是永恒的。在新时代的发展形势下,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宣传和弘扬西柏坡精神。
将永葆青春的西柏坡精神的宝贵结晶付诸于现实工作中去,有助于我党在新形势下更好的紧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完成祖国的现代化建设,经受作为执政党所面临的各种考验和挑战,推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西柏坡的叮咛,哺育了千千万万具有钢筋铁骨的战士,至今还昂首挺胸地在神州大地战斗着;历史和现实也无情地告诉我们,那些视西柏坡的嘱托为“耳旁风”而背叛事业的匆匆过客们,已经或将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当我们穿越历史的时空,回顾共和国走过的不平坦道路时,深深地感到,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两个务必”,永远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排除万难,不断夺取新的胜利的保证。
今日的西柏坡,己经变得相当美丽,那么在今后将会如何呢?我想,不容置疑,这颗全国人民的掌上明珠,一定会更加璀琛绚艳,更加光华四射,而我们伟大的祖国,也必将以更加昂扬的步伐飞跃前进,以更加光辉的成就,瞩目于世界!